破解5大減脂迷思,建立科學減脂的正確觀念
每年夏天一到,減肥就成了全民運動。
但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:
-
明明吃很少,卻一點都瘦不下來?
-
節食幾天掉了2公斤,結果下一週又反彈?
-
聽人家說不吃澱粉就會瘦,結果越來越累還暴食?
其實,不是你不努力,而是減脂這件事,你的知識根本沒更新。
今天這篇,我們就來用運動科學的角度,拆解減脂最常見的5大迷思,幫助你不再靠意志力亂衝,而是走上真正可持續的路。
迷思一:「少吃就會瘦」?
錯。瘦 ≠ 少吃,瘦 = 熱量赤字。
所謂「熱量赤字」指的是:你吃進去的熱量 < 你每天消耗的熱量。
但如果你每天只吃 800 大卡,會發生什麼事?
-
身體進入「省電模式」,代謝速率降低
-
肌肉容易流失(肌肉是維持代謝的關鍵)
-
你會變得容易累、容易暴食,甚至導致內分泌失調
正確做法:
-
找出你每日的總消耗熱量(TDEE*)
-
減去 15–20% 作為每日熱量攝取目標
-
重點是「吃得剛好能瘦」,而不是「吃越少越好」
迷思二:「做有氧就能瘦?」
有氧(像是跑步、有氧舞蹈)確實能幫助燃脂,
但如果沒有搭配阻力訓練(重訓),你瘦下來的可能不只有脂肪,還有肌肉。
肌肉量一減少:
-
你的代謝會跟著下降
-
身體更容易囤積脂肪
-
即使體重下降,身形依然鬆垮
最有效的減脂組合是:
重訓 + 控制飲食 + 足夠活動量(NEAT*)
NEAT*(非運動性活動熱量消耗)像是走路、爬樓梯、站著工作,看似微不足道,其實對減脂超關鍵!
迷思三:「吃澱粉會胖,乾脆不吃!」
這是減脂飲食中最常見也最危險的誤區。
澱粉 ≠ 敵人。吃過多才會胖,不吃也會出事。
-
碳水是訓練的能量來源,缺乏會降低運動表現
-
長期低碳水容易導致爆食與情緒波動
-
女性更容易因長期低碳水導致月經失調、賀爾蒙失衡
正確做法:
-
攝取低GI*、富含纖維的好澱粉(地瓜、糙米、燕麥)
-
飯前先吃蛋白質與蔬菜,有助於控糖與飽足感
-
碳水攝取可以依照訓練量與身體狀態做週期性調整
迷思四:「女生減脂跟男生一樣嗎?」
不完全一樣,女生的荷爾蒙週期會影響水腫、食慾與訓練狀態。
例如:
-
排卵期後(黃體期)容易水腫、體重波動大
-
生理期來前容易疲倦、焦躁,運動表現下降
-
生理期後(濾泡期)是減脂最佳時機,體力與穩定性都較佳
女生減脂建議:
-
不要用「今天體重多了0.5kg」當成是否成功的依據
-
更重要的是長期趨勢與 InBody* 指標(體脂、肌肉量)
-
配合週期安排運動強度,身體會更願意配合你!
迷思五:「我要快速看到結果才不會放棄!」
這句話聽起來合理,但反而是你反覆失敗的原因。
減脂不是賽跑,而是**「長期習慣重建」**。
-
快速減重 ≠ 健康瘦身,掉的大多是水分與肌肉
-
真正穩定減脂,一週下降 0.3–0.7kg 是合理範圍
-
搭配數據追蹤(體脂、飲食紀錄、訓練日誌)能讓過程更具掌控感,也更安心
記住一句話:
減脂不是一個月變瘦,而是三個月改變你的人生。
小結:減脂不是靠忍耐,而是靠理解與設計
正確做法 | 錯誤迷思 |
---|---|
熱量赤字(但不是斷食) | 吃越少越快瘦 |
重訓 + 有氧 + NEAT 並行 | 只跑步或只做瑜伽 |
碳水與蛋白質平衡攝取 | 完全不吃澱粉 |
根據女性週期安排運動 | 一體適用、不看週期 |
長期習慣建立 | 急功近利、速效主義 |
專有名詞註解
TDEE(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):
每日總消耗熱量,包含基礎代謝、日常活動與運動消耗。是設定熱量赤字的參考依據。
NEAT(Non-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):
非運動性活動熱量消耗,例如走路、站立、打掃、走樓梯等。比你想像中更影響減脂成效。
低GI(Low Glycemic Index):
指食物升糖指數低,吃下去後血糖上升速度慢,有助控糖與增加飽足感。例如:地瓜、糙米、燕麥。
InBody:
一種體組成分析儀器,可測量體脂肪、骨骼肌量、內臟脂肪、水分等,是追蹤減脂成果的重要工具。
我們相信:身體不是被控制來瘦,而是被理解後慢慢變健康。